新闻中心/正文

强化“从田间到餐桌”全链条监管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

强化“从田间到餐桌”全链条监管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

2025-03-24 08:52:01
城市早报 > 新闻中心 > 国内新闻

钟葳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

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突破传统监管模式,将食品安全治理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,以全链条监管为突破口,构建起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立体化治理网络,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升级,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健全,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。2024年,中国食品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%。然而,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仍面临多重挑战,如基层监管能力薄弱,执法资源不足且技术手段滞后,难以覆盖全链条风险防控;跨部门协同机制不畅……为此,中国仍需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,健全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,将分散的监管要素整合为有机整体。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
严格落实各方职责,实现监管环节无缝衔接。食品产业链条长,风险点源多,任何一个“点上”的问题都有可能给“面上”的食品安全埋下隐患。为此,要坚决摆脱“铁路警察各管一段”的体制性困境,消除监管盲点,构建完整的监管体系,织就严密的食品安全“监管网”。以“件件落实到位”的行动,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岗、具体到事、精准到人,做到职责清晰、分工明确,严把“从田间到餐桌”每道防线。

坚持制度创新,优化食品监管模式。面对食品产业形态革新加速与风险复杂化叠加的新挑战,传统监管模式亟待向系统化、智能化、协同化方向跃升。加快构建全链条制度框架,打通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各环节的监管壁垒,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标准衔接,使分段监管升级为立体防控。深度嵌入智慧监管手段,让风险预警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,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治理闭环。针对网络餐饮、预制菜等新兴领域,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,如创建“互联网+健康餐厅”模式,将单一的市场行为纳入行政执法范围,并接入智慧监管云平台,实现远程监管。坚持制度创新不仅要关注传统的监管领域,更要紧跟时代发展,将新兴的食品经营模式纳入监管范畴,不断完善监管制度,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 

上下联动齐抓共管,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。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关键在于构建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立体化治理网络。打破部门行政壁垒,建立跨领域的风险研判、信息共享、执法联动机制,使农业、市监、卫健等职能模块从“物理叠加”转向“化学反应”,形成监管闭环。通过清单化管理压实属地责任,以数字化技术追踪政策落地效能,确保治理压力有效传导至神经末梢。同时,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和动态反馈调节系统,使基层实践经验反向优化顶层设计,达到良性循环。以信用监管串联企业主体责任,用信息公开激活社会监督力量,整合行政监管、行业自律、公众参与合力,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,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,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、安心。

编审:蒋新宇 高霈宁 张艳玲

(编辑:)